闻风而动
意思解释
基本解释一听到消息就立即行动起来。风:消息。
出处宋 陈亮《祭赵尉母夫人文》:“登堂莫及,闻风而起。”
例子这时,“石一歌”也闻风而动了。(王西彦《骗子和打手》)
基础信息
拼音wén fēng ér dòng
注音ㄨㄣˊ ㄈㄥ ㄦˊ ㄉㄨㄥˋ
繁体聞風而動
正音“而”,不能读作“ěr”。
感情闻风而动是中性词。
用法偏正式;作谓语;形容行动迅速。
辨形“闻”,不能写作“纹”。
辨析闻风而动和“雷厉风行”都有行动迅速的意思。但闻风而动偏重在迅速、敏捷;“雷厉风行”偏重指行动的果断、坚决、严格的意思。
谜语票
近义词雷厉风行
反义词纹丝不动
英语immediately to respond to a call
俄语откликáться срáзу(живо отзывáться)
德语in Aktion treten,sobald man von etwas Wind bekommen hat(sofort einem Aufruf folgen)
法语réagir dès qu'on a vent de qch.
字义分解
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
- 一路风尘(意思解释)
- 不可胜举(意思解释)
- 师心自是(意思解释)
- 饱食终日,无所事事(意思解释)
- 响答影随(意思解释)
- 讴功颂德(意思解释)
- 学然后知不足,教然后知困(意思解释)
- 吸血鬼(意思解释)
- 自力更生(意思解释)
- 火树银花(意思解释)
- 形神不全(意思解释)
- 又红又专(意思解释)
- 穷乡僻壤(意思解释)
- 断断续续(意思解释)
- 绳锯木断(意思解释)
- 杀鸡取卵(意思解释)
- 仁义道德(意思解释)
- 万无一失(意思解释)
- 慷慨悲歌(意思解释)
- 凡事预则立,不预则废(意思解释)
- 前脚后脚(意思解释)
- 逆来顺受(意思解释)
- 救经引足(意思解释)
- 隳肝沥胆(意思解释)
- 酒后茶余(意思解释)
- 互通有无(意思解释)
- 量能授官(意思解释)
- 文山会海(意思解释)
※ 闻风而动的意思解释、闻风而动是什么意思由酷文网-专业的汉语字词典与文学资料库提供。
相关成语
成语 | 解释 |
---|---|
鸣锣开道 | 鸣锣:敲锣。封建时代官吏出行时;前面差役敲锣;吆喝行人回避。现多比喻为某种事物的产生制造舆论。 |
博学多闻 | 博学:广博。学识广博,见闻丰富。 |
骨肉分离 | 骨肉:指父母兄弟等亲人。比喻亲人分散,不能团聚。 |
铁郭金城 | 比喻设防坚固的城池。 |
一视同仁 | 视:看待;仁:仁爱。用博大的仁爱之心去看待所有的人以及禽兽。比喻平等待人;不分厚薄亲疏。 |
一时一刻 | 指非常短暂的时间。 |
酒囊饭袋 | 囊:口袋。装酒装饭的口袋。喻指只会喝酒吃饭而毫无能力的人。 |
处之泰然 | 处:处理;对待;之:代词。泰:毫不在意很放心的样子。形容处理事情不慌不忙;沉着镇定。也指对事情无动于衷。也作“泰然处之”。 |
八斗之才 | 八斗:指量多;才:才华。旧时比喻人才学丰富;诗文多而华美。 |
堂堂一表 | 形容身材魁伟,相貌出众。 |
刻骨铭心 | 刻:刻划;铭:在金属上刻写。刻在骨头上;铭刻在心灵中。形容感受深刻或感激之至。 |
生龙活虎 | 比喻像很有生气的蛟龙和富有活力的猛虎。形容活泼矫健;富有生气。 |
斗唇合舌 | 犹言耍嘴皮子,卖弄口才。 |
慷慨悲歌 | 情绪激昂地唱歌,以抒发悲壮的胸怀。 |
户告人晓 | 让每家每人都知道。 |
钻木取火 | 硬木棒对着木头摩擦或钻进去,靠摩擦取火。 |
急功近利 | 急:急于;功:成效;成就;近:眼前的利益。急于追求成效;贪图眼前利益。 |
奇货可居 | 奇货:珍奇的货物;居:囤积。囤积珍奇的货物;以备高价售出。比喻凭借技艺或某种事物以获取功名财利及其它好处。 |
动魄惊心 | 使人神魂震惊。原指文辞优美,意境深远,使人感受极深,震动极大。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。 |
双柑斗酒 | 比喻春天游玩胜景。 |
今古奇观 | 奇观:奇异的景象。指古今奇怪而少见的事。 |
满面春风 | 春风:春天温暖的风。本指春风拂面;温暖宜人。现指心情喜悦;满脸笑容。也用以形容和蔼热情的面容。 |
月儿弯弯照九州,几家欢乐几家愁 | 九州:指全中国。月亮普照全中国,而人间苦乐不同,少数人过着吃喝玩乐奢侈豪华的生活,好多人却过着饥寒交迫的苦日子。 |
别有用心 | 用心:存心;打算。心中另有打算。现多指心里打着坏主意。 |
形形色色 | 形容事物类别很多;各种各样的都有。形形:原指生出这种形体;色色:原指生出这种颜色。 |
饿殍遍野 | 殍:人饿死后的尸体。饿死的人到处都是。形容老百姓因灾祸饥馑大批饿死的悲惨景象。 |
群山四应 | 应:应和。四面群山纷纷响应。比喻一声号召,人们群起响应。 |
西学东渐 | 渐:流入。西方的各种学说向东方流传。 |